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伏后35天易生病,做5件事秋天少受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4:07:00    

今年8月19日正式出伏,代表正式进入夏秋交际,气温忽高忽低,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昼夜温差大,很容易使病邪乘虚而入。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根据天气调整养生防病重点。



出伏到秋分,一年最凶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国生表示,出伏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意味着全年最热的时段终止。出伏到秋分(今年8月19日~9月23日,35天)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


这是因为,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身体消耗很大。同时,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身体内部要聚集力量,做好各项储备。



此外,正值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炎夏余热未消,天气处于高热状态,“秋老虎”仍旧虎视眈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陈慕媛表示,虽然早晚天气凉爽,但白天“秋老虎”发威,仍旧热浪袭人。此时空气干燥,人容易出现各种不适。


3类疾病易发生/复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魏华凤表示,秋天阳气逐渐衰退,气候转凉,在这个季节极易发生或复发以下3类疾病。

呼吸道疾病

秋季对应金,也就是中医讲的肺。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胃肠道疾病

肺和肠互为表里,肺受侵袭,肠也无法“独善其身”,易发生胃肠疾病,如秋季腹泻、大便干燥秘结、腹胀、消化不良等。


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出伏养生牢记5件事


这段时间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要预防“秋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多吃酸

秋季“燥”字当先,出伏后首先要注重养阴防燥,可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中医认为,酸能敛阴,建议在饮食中搭配一些酸性制品,比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


按摩穴位

化痰祛湿:推荐按揉丰隆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处),该穴是化痰祛湿大穴,每天2次、每次3分钟,坚持下去,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痰湿,减轻暑湿困乏的症状。



润燥祛火:推荐按揉合谷穴(双手虎口位置),此穴最善清热解表、清咽利喉、通经活络,配以太冲穴(脚拇趾和脚食趾之间的凹陷处),有清肝火、消肿痛的功效,兼顾内庭穴(第二、三脚趾之间),对于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胃热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都有不错的缓解治疗作用。


调护脾胃:推荐按揉足三里穴(小腿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此穴是调理脾胃的要穴,按摩力度可由轻到重,反复多次按摩,待出现酸、胀、麻的感觉即可。


柔肝养血:推荐按揉章门穴(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兼具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之功。平时,可用双手中指点按章门做环状运动,每天2次,每次3分钟。



规律作息

出伏后,闷热感虽有缓解,但湿气仍重,湿气重浊,人就容易感到疲乏,易引发血压不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显得尤为重要。


注意补水

出伏后仍有高温,所以应注意补水,每天摄水量应不少于2000~2500毫升,睡觉前和晨起饮水预防效果更佳。


适度运动

出伏后,运动健身也很必要。此时运动要契合早晚凉午间热的气温变化规律,适宜晨练。晚间宜坚持静养,如盘腿打坐,此运动调和呼吸,能让机体自然放松,可有效排除杂念和烦恼,使心情舒畅。▲


本期编辑:邓玉

相关文章

出伏后35天易生病,做5件事秋天少受罪

2025-08-22 14:07:00

41.2°C!又在临沂!雨来了!

2025-08-22 10:14:00

济宁今日高温持续 多云为主 明日转晴升温明显

2025-08-20 07:23:00

今年为什么早出伏?

2025-08-19 13:34:00

西安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防暑攻略请收好→

2025-07-28 12:07:00

最高45℃!敦煌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2025-07-28 10:37:00

高温黄色预警!雨何时来→

2025-07-26 11:09:00

多措并举为一线工友撑起“防暑伞”

2025-07-23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