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于7月25日全国上映。近日,该片在南京举办超前点映场。
进入放映厅前,几名观众告诉记者,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感情有点复杂:既想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光影中沉浸式了解用全新视角解读的故事,又怕被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日寇屠杀同胞的血腥场景刺痛。

影片适不适合全家老少一起观看?围绕揭露日军暴行的底片,情节为何出现多次反转?片中几位主角身上,有什么隐藏细节?
观看完全片后,记者用三个关键词,一次性回答你对它的诸多疑问。

关键词1:贡院街与“南京照相馆”
阿昌(刘昊然 饰)、毓秀(高叶 饰)、吉祥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 饰)……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南京城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卷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意外被命运捆绑。
原来,为了换取生存机会,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冲洗底片,以获得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这是逃出这个人间炼狱的唯一办法。
许多观众好奇的是,“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原型,是否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照相馆原址在何处?
据电影主创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介绍,影片的创意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在今天南京市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内,15岁的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加印了日军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并制成相册;随后,他与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本相册。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向社会征集证据,吴宣献出相册并写下呈文。这本相册最终成为法庭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成功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定罪,将其判为死刑。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被编剧安排在了贡院街的位置。在现实中,这条街如今依然是南京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位于南京夫子庙区域。这样处理,有何深意?
“20世纪30年代的贡院街,只有几百米,很短,但它几乎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该片导演申奥介绍,主创团队在搜集历史资料时得知,当时在这条街可以置办婚丧嫁娶的各种所需用品。 “当年,许多南京人在这条街上毕业、求职、结婚、生子。做完这些事后,总要来到照相馆,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80多年前,一家照相馆能记录南京人的一生。”
当本应记录美好时光的相片,变成宣传侵略的武器和炫耀武力的工具,是怎样的锥心之痛?从一块砖、一条街再到南京城外的环境,影片参照真实历史照片,同比例像素级还原了当年的南京城,让观众对“国破家亡”有了无比真切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战争场面的呈现点到即止,也没有刻意煽情,渲染血腥。“不存在对敌人一丝一毫的美化,也没有对战犯的洗白,镜头语言非常克制,有一种高级感。”观众罗星带着6岁的女儿前来观影。她告诉记者,片中故事引人入胜,孩子被剧情感动几次落泪。
“里面的故事孩子大部分都能理解,回家后一直拉着我对二战和大屠杀的史实问长问短。电影结尾回到现实的画面充满温暖和希望,让大家看到浴火重生后的南京,如今的安宁繁华景象。我觉得带孩子来影院看,是来对了。”
关键词2: 亲善照片背后的罪恶

不久前,《南京照相馆》在社交媒体发布的预告片里,有个场景让许多网友印象深刻:一名母亲抱着孩子领口粮时,襁褓里的婴儿因为哭闹不止,惹得日军不快,被当场杀害。在场的阿昌和毓秀这对假夫妻,被迫接过摔死的婴儿抱在怀中,在日军的逼迫下展露笑脸,拍摄“一家三口”的团圆照片。
在电影里,还有不少类似“伪造和谐”的场景出现:日军翻译广海(王传君 饰)为了得到通行证,不仅全家上阵“摆拍”,还逼迫百姓做出欢迎日军的动作和姿态,供随军摄影师拍照。亲善照一拍完,他们就会死在枪林弹雨之下。
电影中,拍下这些照片的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就是这群伪善之人的缩影。侵略者把自己的丑恶嘴脸,试图洗白成战士、英雄、扶贫中国的好人。
亲善照片的出炉过程,让某些试图掩盖罪证的日本极右翼势力谣言不攻自破:照片不代表事实。罪证再怎么掩盖,真相终将大白。
铁证如山,不容篡改。记者了解到,这是日军亲善照的幕后真相首次搬上大银幕。申奥表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远比电影要残酷很多。主创团队已经尽量用克制的手法,在揭露日军罪行的同时,尽量不让观众感到恐怖不适。
这也解答了观众在影片一开始产生的疑问:伊藤先拍下大规模屠杀中国人的照片,在吉祥照相馆洗出相片交到军部后,为何又被全部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封存在指挥部?
原来,在上层军部,日军将领为了国际声誉,也要防止不利于自身形象的照片泄露出去。因此,这群罪大恶极的盗贼、杀人凶手、强奸犯,才想到用亲善照片,把侵略包装成“正义行动”。
一张底片,记录的是历史真相;一帧画面,承载的是民族记忆。“影片用一次次可信的反转,彻底揭露了日本侵华背后的阴谋。通过伊藤在照相馆里从炫耀、伪装到杀戮的种种行为,让观众理解了剧中人物的觉醒与抗争。”观众张凤表示。
“他们想拼命掩盖的,正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好好保护的。”主创团队介绍,片中宋班长最后举起的那块砖,就是等比例复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城砖。日寇从城门撬下砖块,把它们当成胜利者的勋章,妄图为那座臭名昭著的八纮一宇塔“添砖加瓦”。

此刻,贯穿影片始终的童谣适时响起:“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跌一跤。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一座城市的苦难,大屠杀遇难者的面容,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关键词3: 五个小人物如何书写传奇
因为送信而耽误逃亡的阿昌、给日军当翻译的汉奸广海、为了通行证给日军唱戏的演员毓秀、躲在照相馆地窖里的老金和妻儿、被迫充军的警察宋班长……他们平凡得像你我身边的朋友、邻居,跟英雄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在日军刚进城时,躲进照相馆只有一个目的——保住性命。
因为伊藤需要懂冲印技术的人,专门为他把底片冲洗出来,照相馆才成为他们暂时的安全地带。
在照相馆的暗房中,随着相纸上的影像逐渐清晰,他们发现照片中每一个被屠杀的百姓都曾经是他们的旧相识:柳树巷八号的店家、电报局的李小姐、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甚至还有宋班长的亲弟弟。

“这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我们干这种事情是洗不干净的!”老金一句话,道出照相馆众人的心声。经过一番波折,他们决定设法拿到通行证,突破封锁,把日寇屠杀中国人的照片传递给全世界。
从“想自己活下来”到“想让罪证底片留下来”,在电影主创看来,这几个小人物凸显了“唤醒的力量”,这种从“求生”到“觉醒”的内在转变,是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阿昌的挣扎与勇气,是千千万万抗战民众的缩影。他在邮局的工号是1213,观众肯定明白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什么。”刘昊然表示。
最后,谁舍生取义,谁成功完成任务,谁看到了日军战犯被明正典刑?记者在此不想剧透。只想用出城前夜,一幕直击人心的“日行千里”场景来结束此文:即将分离时,老金提议给大家拍摄全家福。
拉下照相馆的拍摄背景布,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大好山河,寸土不让!”随着老金女儿念出八个字,银幕前的观众也红了眼眶。和平的珍贵,如阳光雨露,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