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数读社 Jade Roche
3月29日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最终在4月1日彻底发酵。
日前,网络上流传出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事件,4月1日,小米汽车、雷军先后对此做出了回应。
雷军表示,事故还在调查,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还没有办法回答。他同时表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三人遭遇不幸,雷军:“小米不会回避”
对于这起悲剧,雷军在4月1日晚间终于做出回应。
其表示,“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雷军称,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他同时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雷军的这份声明并非“致歉”,而更多是回应和表态。

这起事件发生在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这起事件最终在3月31日晚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开来。4月1日,南方都市报对此事件进行报道,事件最终发酵。
首次回应被指公关套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雷军之前,小米曾做出过回应。
据南都报道,遇难者父亲罗先生表示,“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被活活烧死,第三位女孩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我在殡仪馆见到女儿的遗体已经碳化了。”
小米方面,小米汽车客服人员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还原调查。”
不过,对于小米专门工作小组,遇难者父亲罗先生称,“小米汽车所谓成立的工作小组直到现在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一直在冷处理。目前我们得不到任何的进展。交警部门说要固定证据,在事故调查完整之前,不方便对外公布。”
事故车辆车主则表示,“距离事故发生已经是第4天了,小米没有主动联系过我们,客服部对家属以及对外的说辞与实际不一样。”
相关报道引发了大众对于小米的态度的不满。随后小米做出回应,详细罗列了时间线。
小米表示,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事故发生后,小米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对于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小米表示:“专项组也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小米随后公布了事故发生前后时间线。

不过,这份声明随后遭遇广泛指责。
关键质疑点包括三个:第一,将事故发生前16分钟的“轻度分心报警”放入时间线,被质疑将事故责任引导至受害人身上。
第二,从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人驾状态,前后时间只有1秒钟,缺少反应时间。
第三,小米只字不提“爆燃”、三人殒命等字眼,被指逃避责任,漠视生命。
4月1日晚间,网友纷纷要求雷军出面回应。而最终雷军终于发布微博进行了表态。
这起事件是小米SU7上市以来,最为严重的一起碰撞爆燃事故。
今年2月26日,雷军发布微博表示,Xiaomi HAD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正式发布,已开启全量推送。小米su7 ultra出厂即搭载。
所谓“端到端”,即是指系统从最初的外部环境信息捕捉,到最终的车辆控制指令输出,都由一个整体化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协同完成,无需中间繁琐的模块拆分,从而大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延迟和误差。
小米表示,只需上车、开启导航、挂入D挡,再按下智驾键,车辆即可自动完成路边启动、ETC或闸机通行、环岛驾驶等多种驾驶场景的无缝衔接。无论是在城市道路、快速路,还是高速公路、封闭园区和停车场,小米承诺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都能够提供稳定、流畅的行驶体验。
不过,小米智驾似乎并没有宣传的那般让人放心。
有媒体统计,超70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在11月14日中午至11月15日凌晨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车辆泊车过程中发生剐蹭和碰撞,甚至还有车主发生撞车事件。这70多事故发生在全国多个城市。
另外,小米Su7发布之初,有媒体报道,小米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开启自动驾驶NOA功能时,车辆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追尾前车特斯拉。最终小米汽车售后表示,由于缺少行车记录,其无法准确判断事故原因。
如今,这起悲剧似乎是此前问题的集中爆发。对小米接下来的产品可能产生不小的影响。
3月交付量超2.9万
从发布至今,小米Su7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小米SU7是中国造车史上,最快交付突破10万辆的新势力。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小米SU7的单月销量更是来到了2.9万辆。

按照计划,小米新款SUV——YU7将在本月举行,预计6月份上市交付。此外,小米增程SUV也预计将于2025年四季度亮相。在这起事件之前,保守预期小米的单月交付量将直接拉升到5万辆以上。
目前,汽车业务已经成为小米最大的亮点。
3月18日,小米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公告。
财报显示,小米全年总收入达人民币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幅 41.3%,同样刷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 1090 亿元,同比增长 48.8%,单季经调整净利润 83 亿元,同比增长 69.4%。

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是本次财报的最大亮点。 2024年全年汽车业务收入321亿元。其中 SU7 系列交付量达 13.6854 万辆。尽管该分部仍处于投入期,全年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环比改善明显。
小米集团表示:“2024年,Xiaomi SU7系列交付量达136854辆。同时我们将扩充产能,保障交付,全力冲刺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35万台的目标。”
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为集团带来了新的增长引擎,也预示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加速落地。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起事件对小米的品牌形象注定会带来负面影响,能否妥善处理变得至关重要。
筹资425亿港元研发扩产
当前,小米正在进入关键的“决战”阶段。
当前小米汽车订单迅速积累,交付周期拉长,需要解决产能瓶颈,缩短交付周期,满足用户需求。
小米集团高管在电话会上明确表示,公司正推进所有产品品类向高端化迈进,例如力求手机要突破6000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此外,小米集团计划持续加大硬核技术创新尤其是AI领域的投入。在渠道方面,计划国内外门店大规模拓展。
支持这些战略,小米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
3月31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配售及认购股份事项已完成,合计8亿股股份的配售价格为53.25港元/股,募资净额约为425亿港元。拟用于加速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一般公司用途。
小米配售前一天的收盘价为57港元,自宣布配售以来,小米股价持续走低,截至3月31日收盘,小米股价为49.2港元,较57港元的价格已下跌15.9%。参与配售的机构也已浮亏7.2%。有不少投资者吐槽,小米股价上涨时配售,完全是把投资者当中“韭菜”割。
不过,这并不是小米一家的做法,比亚迪、小米、蔚来都接连进行配售,在当前竞争的关键阶段,需要为战略增加更多的底气。
据媒体报道,此前,客户下单小米Su7正在变得更加谨慎,北京某小米体验店销售透露,3月退订率高达18%,意向客户最常问的问题是:“智驾系统安全吗?”这起悲剧事件更加重了车主的不安,现阶段,智驾仍然需要直面阶段性的不足,减少夸大宣传并重视每一位车主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