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辉
黄河从巴颜喀拉雪山发源,流经青海,塑造了青海境内神奇瑰丽的自然地貌和生态景观,也孕育了多彩的高原文化与河湟文明。一直以来,围绕黄河文化与生态文明进行的艺术创作从未停止。1980年,在青海文联工作、生活了21年之久的画家朱乃正先生,在即将离开青海之际,登上黄河上游的松巴峡,惊望白云冲天之境,心潮澎湃,创作完成了油画作品《青海长云》,画面中纵贯天地的长云之势如黄河奔腾、博大壮丽;次年,他又创作完成了另外一幅油画作品《黄河源》,其构图形式中则充满着宁静的理性之美。这两幅绘画作品都体现出画家对黄河文明的赞叹以及对黄河之源——青海自然生态景象的真情艺术呈现,作品饱含着画家对青海的深情眷恋。
近年来,沿着黄河文脉进行绘画写生和创作,依然是众多艺术家长期的坚守。2022年秋季,“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展出,这是一百多位油画家历时六年沿黄河采风、创作的一系列描绘黄河文化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览,深情展现当代油画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文风情的艺术表达,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景象和多彩民族文化,生动、立体地反映出画家对黄河文化形象的艺术叙事与精神表达。展览中有大量描绘黄河上游——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图景和多彩人文风情的绘画艺术创作,这也是展览的一个亮点。
青海作为黄河的发源地,大美之境不仅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饱满的表现激情,同时也让黄河源头瑰丽的生态景象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在绘画作品中定格为永恒记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是展览的总策划人,也是前期组织画家沿黄河进行写生活动的发起人,他的油画作品《李家峡水库》,描绘了位于青海尖扎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黄河干流李家峡水库的水文地貌和水利工程景象,画家创新性地采用了中国传统“长卷绘画”艺术的图像呈现方式,来展开当代油画艺术的空间叙事,运用写意性的绘画造形手法,描绘出黄河上游李家峡水库水电站工程的宏大场景。画面中作为主体绘画对象的水库大坝,占据作品近景中心位置,形成画面的视觉艺术焦点,凸显出李家峡水库水电站的伟大工程壮举。同时,画家在青海写生过程中也曾讲到:“黄河流域的视觉图景包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治理黄河的成果,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黄河流域在生产和生态两方面的新成果。”《李家峡水库》绘画作品中山河辉映、气象壮美,反映出画家对青海美好生态景象的敏锐捕捉和真情描绘,他们用绘画作品深情描绘和展现出新时代青海沿黄儿女对母亲河——黄河上游自然生态资源的精心保护、参与开发和建设,以及综合利用的现实景象和大美之境。
青海巴颜喀拉雪峰巍峨而壮丽、博大又神秘。王辉笔下的油画作品《巴颜喀拉雪峰》采用宽阔的笔触在画布上建构起壮丽的“雪山”景象,在接近几何化的写意性艺术形式建构中,塑造出宁静的青海高原雪山意境和黄河源头的神秘与博大。青海同仁县是“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前期活动在青海的首站,也是各地画家对青海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地方。袁文彬的油画作品《黄河隆务峡》,描绘的就是黄河蜿蜒、泽被高原的青海同仁。画面中黄河两岸沃野连绵、青山入云,画家以明净的色彩展现出天蓝蓝、云连绵的青海自然生态气象,以及黄河沾溉之地的壮美富饶之境。位于青海贵德的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其自然景区内丹霞地貌广阔、水网交织,是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典型的高原地质地貌,独具自然生态魅力,画家林增伟以敏锐的艺术感知,创作完成了油画作品《黄河上游阿什贡》。其明亮的色彩基调和写实的造形方法,在画面中营造出了洁净的阳光和空气,生动展现出黄河上游阿什贡的明净气象与无尘色彩。李智咏的油画作品《格尔木的路牌》则从一个独特的观看视角,在“纪念碑式”的新颖构图形式中,描摹出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一条网红公路——315国道U型公路。这条公路是连接青海省会西宁与格尔木的重要交通要道,因为其路面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仿佛是跃动着伸向苍穹的天路一样,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版66号公路”。在这幅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笔直的公路直指天际,庄严又神秘,清晰的路牌印证与展示出新时代青海高原交通和旅游发展的蓬勃生机,绘画作品体现出画家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情关注,传递出其真切的高原艺术情感。
此外,像范汇飞的油画作品《黄河源头》,黄子恺的《天下黄河·李家峡》,贾涤非的《黄河古渡口》,孙全义的《黄河从这里流过》以及马佳伟的《祈福:罗多杰智合寺》等等,这些作品都饱含着作者对黄河上游,青海流经区域现实生态景象和历史人文的真情感知和深情描绘。
近年来,青海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画家前来艺术考察和写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生活在青海的画家、美术教师和艺术爱好者的心,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描绘和展现青海的自然生态之美、民生发展之美、经济建设之美。2024年5月,青海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如约而至,展览中的众多绘画作品,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了美术工作者对新时代青海发展的艺术再现和深情赞美。作品《雪域新村》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记录河湟谷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成就,反映出我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和美乡村”建设的美好生活景象;作品《生命的征途》则以重墨泼彩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高原藏羚羊迁徙过程,画面中传递出“保护生态”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创作主题,展示出一组靓丽的青海生态名片;另外,像中国画《守望净土》、油画《可可西里之二》、版画《湟水河畔》等美术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察视角和鲜明的创作表现形式,生动反映了黄河上游——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美好现实景象。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青海也展现出美好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景象、多彩人文风情,这些都广泛地进入了画家的艺术表现视野。他们用画笔,记录着青海生态发展之美,描绘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并努力唤起青海各族人民的生态自觉。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擦亮青海生态名片,为宣传和推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着。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