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杭州市余杭区实现GDP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市第一。当地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两大制胜法宝,持续加码科技创新,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上午,天目山实验室氢动力无人机团队首席专家徐伟强刚刚接待完来自舟山市岱山县政府的项目考察团队,又马上投入旗下产业孵化公司的工作之中。由他主导研发的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天目山一号”,在长距离续航、极端环境作业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徐伟强介绍:“现在意向订单应该超过千万,包括在四川石油勘探、高速公路巡检,也是有央企在合作。包括跟陕西、陕北那边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巡检,都是我们这个飞机,有特别强的优势应用场景。”

千万订单背后,是“天目山一号”从研发到落地的“一路绿灯”。2023年11月,徐伟强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聘到天目山实验室工作,去年8月,“天目山一号”首飞成功,依托“天目山一号”建立的产业孵化公司也在同一个月成立。而就在本月底,公司厂房也将交付使用。徐伟强说,不到两年时间,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就实现了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我们有专门的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来推动我们有实际成果转化成熟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产品,能够去做这样的一些落地,然后再形成整个产业化,这样就把“转化通道”打通了。”
包括徐伟强的公司在内,目前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已孵化13家科技企业,无一例外都落在了位于余杭区的“中国飞谷”。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叶慧红坦言,航空产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实验室想要独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很大。作为余杭区重点打造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中国飞谷”在政策要素和场地空间要素等方面都给足了诚意,最大的感受就是极强的“服务意识”。“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服务好”,服务好天目山实验室,服务好某某团队,就是用“服务”。其实光从我们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的那个角度,其实是做不起来的。一定要是政府,包括企业,我们合力做这件事情,整个转化才能推动。”

不仅是天目山实验室,今年一季度,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共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个。与此同时,余杭在今年年初出台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已累计兑现相关资金近40亿元。
与企业打交道,余杭有句话深入人心:“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对此,因为戴着自家AR眼镜上台演讲而火爆出圈的杭州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深有体会。“我们申请完一个补助,八分钟之后就到账了。然后你知道领导跟我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他说我们做的还不够,还要你去申请。其实理论上来讲,当我们的系统判别出你符合这个资格的时候,应该自动把钱打到你的账上。我唯一要做的就通知你,你有一笔钱,你看看收到了没?”

一季度,余杭区成功获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成员,新申报国家级领军人才143人,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2人,总量超7000人,带动余杭区全区的人才总量突破46万。为更好招引人才,当地还首创“不出站式招聘”,连续第三年在高铁杭州西站举行人才交流大会,为到站的人才提供简历匹配、政策快享等综合服务。南京大学研究生巢凝静说:“在杭州西站一下火车,可以在里面吃饭,然后在里面参加活动,甚至可以就住在车站里面,完全不需要坐大巴反复奔波,就很方便。”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刘思雨也感慨道:“看到了很多新兴的企业,看到了这种科技公司冉冉上升的一个势头。”

今年一季度,杭州市余杭区实现GDP991.47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增速7.5%,位居全市第一。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说,面向二季度这一关键季、攻坚季,余杭将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激发区域新动能。“厚植好阳光真雨露,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坚定不移打造更懂企业、更懂人才的政府,持续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品牌。”
浙江之声记者 叶澍蔚 余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