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线上线下发力织密就业服务保障网
让求职人员在“家门口”匹配到好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市智慧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型重点群体帮扶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就业群体被“精准滴灌”,通过在“家门口”高效匹配到好工作,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正不断上演。
“家门口”+“云指尖” 织密精准匹配“就业网”
7月2日下午,新建区就业之家里有不少在此歇脚的零工。“以前干点零工活儿要等老板来找,现在手机上就能看岗位,还能通过‘洪城就业通’小程序自动匹配到和我专业相关的岗位,操作也十分简便。”在就业之家休息的电工李师傅高兴地说。
据了解,新建区就业之家由原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升级而成,每年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将市场零散用工变为标准化就业指导服务。该就业之家拥有“零工之家”“服务之家”“爱心之家”三大功能区。现场,“零工之家”正在发布最新招工信息,“服务之家”内的职业规划师正帮助求职者分析简历,“爱心之家”则提供免费茶水、应急药品等暖心服务。通过“1个区级中心+18个乡镇站点+N个社区网点”的布局,这里整合了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维权援助等16项服务,这个就业“强中枢”已帮助大量农民工、4050人员等群体实现就业,日均接待量超200人。
这是我市“线下就业之家+线上智慧平台”双轮驱动模式的生动写照。我市依托四级服务网络,建成线上线下“5+2就业之家”2818家,深入工业园区、院校、商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模式。依托“智慧就业”平台,汇聚公安、教育等13个部门102.52亿条数据,运用大数据精准画像,已累计为16.14万名求职者匹配推荐岗位33.43万次,为4253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推送就业帮扶政策,推送就业岗位21270个。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把岗位信息及时推送给求职者,实现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形成从招聘到就业、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
“兜底线”+“拓渠道” 托稳重点人群“就业盘”
“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技术,找工作矮人一截。直到参加了县就创中心组织的育婴师培训,现在成功就业后,每月稳定收入达到6000多元。”进贤县钟陵镇三岸村村民胡艳婷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今,不少曾经的就业困难人员,正像她这样,在就业服务网络中逐步实现稳定就业与增收。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我市这张“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实——针对高校毕业生,“一人一档”精准服务机制正持续释放效能。2025届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胡兴文,通过校招向12家互联网和软件类企业投递简历,却没有收获。离校时未落实岗位的他,被人社部门立即纳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2年内跟踪帮扶”对象。不久后,洪城就业“职”通车开进东华理工大学校园,软件行业专题讲座为胡兴文理清了求职方向,企业招聘负责人与行业专家的简历诊断让他的专业技能与学习成果“跃然纸上”,职业指导师的模拟面试更逐句推敲他的应答逻辑。带着优化后的简历与清晰的求职思路,他再次向意向企业精准投递简历,随后成功入职厚邦(南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一职,完成了从“求职受挫”到“顺利就业”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我市聚焦重点群体,服务触角不断向下延伸——洪城就业“职”通车满载岗位上门,暖心就业帮扶送岗下乡;13家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改造后焕然一新,新建设的标准化零工市场为约12万人点亮希望之灯。去年,2.11万失业人员成功再就业,同比增长1.2%,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