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近年来,“零添加”概念在食品行业非常流行,类似“不添加防腐剂”“0%添加甜味剂”的宣传用语层出不穷。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在调味品类目中,“零添加”概念商品数量从2022年第二季度的300多款攀升至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超800款,商品数量增长近170%。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调味品行业新品中“零添加”产品占比高达43%,较2021年增长近2倍。
食品安全相关专家表示,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标签信息让消费者明晰产品本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而强调“零添加”等信息,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食品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添加了什么,而不是没添加什么,企业在食品标签上宣称“零添加×××”,不可能涵盖多达2000多种的食品添加剂。而且,“零添加”是对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最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部分厂商通过刻意强调“零添加”“纯天然”等概念,目的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及额外盈利。
然而,厂商通过放大“零”等视觉符号,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忽视其他成分,比如“零添加防腐剂”宣传可能掩盖产品本身通过高盐、高糖等方式防腐的事实;标注“零添加人工合成色素”的产品中可能有其他色素。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此举会对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暗示和引导,使消费者以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安全的甚至是有害的,从而使食品添加剂污名化、妖魔化。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这已是食品业界的共识。食品添加剂之用,既在于其可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也在于其便于食品加工和生产。比如,添加苯甲酸及其钠盐等防腐剂,可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不仅可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还能保护食品中的其他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
遗憾的是,为食品工业发展及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立下“汗马功劳”的食品添加剂,却未能赢得应有的“尊重”,多年来一直被一些消费者误读。尽管食品安全专业人士经常就如何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进行正面引导,但误读似乎并未因此消除。关于食品添加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表述:“几乎所有的包装食品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有益无害的,它使食品更丰富、更安全。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的过错,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
一些企业商家宣称“零添加”,不只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尊重”,也是对同行的不尊重。“零添加”宣传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没有此类标注的产品要么非法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要么添加了某些不健康成分,从而不信任这些产品。也就是说,“零添加”宣传有意无意贬低了同行,实质上构成不公平竞争。
“零添加”标注宣传带来诸多负面社会影响。新标准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使用“不添加”“零添加”或类似用语,打碎了一些企业商家制造的虚假健康“滤镜”,有助于让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对于食品相关企业而言,国家标准禁止“零添加”标注,也是一种“减负”,可以促使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到通过改进工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的感官品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方面,而不是在炒作概念、制造营销噱头上花心思、作文章。相关监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新标准宣贯和监管执法,对“零添加”虚假宣传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净化市场环境。
【观象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