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揭晓,金昌市金川区金川路街道金阳里社区成功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20多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日常治理,广泛动员居民参与,以点滴行动汇聚成温暖千家万户的磅礴力量。
党员带头干 志愿之花遍地开
今年6月的一天,刚满80岁的社区居民张温馨(化名)来到金川区金阳里社区申请办理高龄补贴。业务办理完毕后,她拉住网格员的手,恳请社区帮助她处理个人房产事宜。究竟是什么,让一位老人将如此重要的事务托付给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党委书记马强胜当即带着工作人员上门探访。
5年前,家住金川区金阳里社区的张温馨独居在家,每周仅出门采买一次,强烈排斥与陌生人接触,社区网格员多次上门帮扶都吃了“闭门羹”。实际上,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金阳里社区,不少独居、空巢老人和她一样,面临着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重困境。
基于此,金川区金阳里社区推出了“窗帘行动”:委托同楼栋老党员以邻居身份主动接近老人,约定“每日早8点前拉开窗帘”作为安全信号,若窗帘超时未拉,网格员或志愿者则立即上门查看。有一天张温馨(化名)晕倒家中,正是靠着简单的“暗号”,她被大家及时发现并送医治疗。出院后,社区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好邻里持续照料她康复起居。见老人情绪依旧低落还有自伤行为,金川区金阳里社区立即启动“多对一”帮扶:志愿者每周上门帮做饭、陪聊天,进行心理疏导沟通。最后,成功协助她入住金昌市八冶医养中心。在新环境里,张温馨(化名)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还主动向社区致谢。

△“临时儿女”陪伴独居老人
5年里持续不断的关怀,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任。“窗帘行动”仅仅是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缩影。而在所有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的示范引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小区建于1995年,原是几家银行的职工福利房。临近中小学的便利位置带来了频繁的房屋转手和租客更迭,老邻居走了,新面孔多了,大家关起门来过日子,邻里关系渐渐成了‘陌路’。”金川区金阳里社区第九网格党支部书记吴永红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
如何让“陌路”变“熟人”?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党委开启“党建+志愿”模式——以党员为骨干,撬动全民参与。493名党员率先亮身份、作表率,用一场场接地气、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活动,悄然融化了邻里间的疏离感。社区组建了21支志愿服务队,如敬老爱老的“银色夕阳” 服务队、关爱未成年人的“七彩朝阳” 服务队等。这些队伍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治理的细枝末节,覆盖特殊群体关爱、普法宣传、健康义诊等方方面面。昔日的“陌路小区”,在党旗的引领和志愿红的热烈映照下,变成了邻里守望、互助友爱的温馨家园。
从一颗“凡星”到一片“繁星”
在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当提起郭峰和杜春立两人,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1990年,郭峰牵头成立“星光”学雷锋小组,坚持志愿服务已经35年了。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成为社区最暖心的地方,吸引了一批“技能达人”加入,全年365天为居民免费提供理发、磨刀、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麻烦事。
甘肃省道德模范杜春立,则是社区的文化传承者和精神灯塔。他的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既是孩子们体验剪纸、钩织、泥塑等非遗技艺的乐园,也是听取红色故事、感受榜样力量的课堂。如今,89岁高龄的他仍日日不辍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甘肃好人”杜春立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道德资源持续发光发热,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大力实施“凡星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充分发挥郭峰、杜春立“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广大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公益事业。自“凡星计划”启动以来,社区已成功发掘多位“凡星”典型:热心公益的老党员刘静章、博学多才的退休副教授王慕英、无私奉献的退役军人杨永生、乐于助人的居民管福华……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赢得广泛赞誉,在辖区内掀起了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热潮,并吸引了100余名新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在一颗颗“凡星”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旁观的你”转变为“参与的我”,积极构建“家门口”的治理服务体系。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已增至1740人,先后涌现出省、市、区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0余名,文明家庭、优秀志愿者32人,一颗“凡星”唤醒了一片“繁星”。
“拿到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大家都高兴!我们社区里好人多,住这里也安心舒坦!”居民李兴德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为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热情,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创新推出“文明积分超市”激励机制。居民参与义务巡逻、帮老人买菜、环境整治等服务活动,均可按服务时长或内容获得相应积分,并可凭积分在超市兑换洗衣粉、酱油、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一举措将志愿服务的“道德号召”转化为“实在好处”,激活了群众的动力,确保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持久力。去年,社区共组织志愿服务活动272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惠及居民4000余人次。
帮到点子上 暖到心坎里
李艳萍是金川区金阳里社区的一名楼栋长。前不久,有居民家中水管突然爆裂,她立即在网格信息群中发出求助。网格员“秒回”响应,迅速协调物业应急维修队赶到现场,解决了居民的急难问题。这种高效响应,得益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中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协同有力的运行机制,也是志愿服务助推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

△“星光”助老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上门维修热水器
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将辖区科学划分为8个网格,并联动联建单位志愿服务队,依据服务特长和区域熟悉度实行“分片包干”,嵌入网格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服务网络。每个网格均配备由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楼口长、社区民警和辅警组成的服务团队,全面承担居民走访、政策宣传、需求调查和问题调处等职责。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金川区金阳里社区通过“金事e通”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借助志愿者人熟地熟的优势,精准摸排居民诉求与矛盾隐患。若网格员无法处理,则启动“网格发现问题—平台即时上报—系统自动流转—社区党委/街道综治中心派单—部门快速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流程。网格员潘永花表示:“过去棘手问题需层层上报,现在手机一键上传,系统自动转办,响应速度快多了。”
这一融合“未诉先办”与“接诉即办”的机制,已高效处理下水堵塞、噪音扰民等民生小事82件,成为社区化解矛盾、优化服务的“智慧引擎”。据统计,依托“网格+数字化+志愿服务”模式,社区矛盾化解效率提升60%,2024年成功调解楼道堆物、噪声扰民等纠纷46起。
在高效处置问题的同时,金川区金阳里社区还致力于精准满足居民需求。位于党群服务中心的“微心愿”墙,就是网格力量主动摸排、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的体现——“想要一台轮椅”“需要儿童绘本”“希望帮忙打扫卫生”……一张张卡片背后,是困难群体最真实的期盼。每个心愿都经网格员和志愿者核实,并由认领人签名兑现。截至目前,已有435个“微心愿”被点亮。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党委副书记魏婷婷指着心愿墙介绍:“这面墙,是网格力量精准摸排需求、志愿服务精准对接落地的直观体现。”
支撑心愿实现的,是金川区金阳里社区党委整合资源、融合力量的有力举措。通过联合22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成立“志愿服务联盟”,借助共建单位捐赠和居民众筹等渠道,共筹集公益资金2.7万元,为志愿服务与困难帮扶提供了坚实保障,真正实现了“帮扶帮到点子上、温暖送到心坎里”。
记者:闫庆玲 刘璐 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