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方凯 通讯员潘凤霞)走进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落阵营村的中化农业MAP示范农场,两千亩玉米绿浪翻滚,植株行列整齐、间距科学,展现出与传统农田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种植图景。曾经依赖经验种植、粗放管理的农户,如今在科技企业的助力下,通过以密植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实现了节水、增产与环保的多重目标。

“别看植株密了,长势反而更加健壮。”落阵营村党支部书记张振生站在示范田旁介绍道,“密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配套耐密品种、精准水肥和科学管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样才能确保每株玉米都获得最佳生长条件。”该技术通过合理提高种植密度,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在显著增产的同时,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这项技术带来的综合效益令人欣喜。示范田亩均植株数达六千株,较传统模式增加30%以上,预计亩产可达1600-1800斤,实现增产10%左右。同时,每亩节水10%-20%,化肥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密植技术还体现出显著的生态效益:全面取消地膜使用,减少了“白色污染”;精准水肥管理避免了资源浪费;作物密集生长有效抑制杂草,减少除草剂施用,从源头上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每亩增产10%就是大约150斤,按每斤玉米一块钱计算,能多收一百多元。”种植户吕继明高兴地说,“咱们种地的人最盼的就是增产,产量越高,日子就越好。”
据悉,杜庄乡以该示范田为样板,今年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玉米密植技术一万亩,依托“企业+示范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更多农户掌握这项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朝阳之下,连片玉米地随风起伏,绿浪如海。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不仅为农民播下丰收的希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