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该如何着力?基于农业的产业特性与农村的地域特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宏观调控与智治结合,实现农业要素衔接、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增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内生性增长功能。
体制改革与优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跃迁既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颠覆性创新、革命性突破,也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农业治理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同步更新优化。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着眼于破解农业资源要素错配和市场扭曲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以农地赋权活权体制机制、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破除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为核心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新兴农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城乡均衡化为重点的农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引育高水平农业劳动者队伍为目标的农村人才体制改革等,通过治理机制的综合施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要素创新与集聚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创新利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等自然属性,加之多种原因造成的城乡基础设施不均衡与公共服务不对等,使得农村、农民目前仍然不具备完全的市场竞争能力。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稀缺性要素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破解城乡二元经济难题。另一方面,涉农科技创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单一部门、单一学科或单一企业主体难以独立承担涉农科技创新的重任,迫切需要公共政策的积极介入与科学引导,通过构建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吸引优质高端资源要素向农业产业集聚,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内外联结、纵横贯通,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全要素、全过程的整体性治理形态。
利益联结与共享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的新型生产力质态。不断挖掘异质性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明确各利益主体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是激活农业内源性发展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韧性、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各级政府部门在引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等关系。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资源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农业领域流动,同时以“积极政府”和“有边界的政府”姿态,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农业要素集中、产业集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释放农业产业规模效应,增强农业产业发展韧性。
组织整合与合作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具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特点的新型生产力质态,需要以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为基础支撑。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环节仍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的现状,要通过治理手段加强组织整合,从而构建能够承载并精准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产体系。
一方面,优化治理体系,以村社组织化扩展区域协作网络。通过深化基层党建、推动自治重心下移、强化民主协商机制等新型治理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推动基层组织架构从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促进党建链、治理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的组织环境。
另一方面,促进多元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以及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性、行业性联合与合作,开展社企对接、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价值多元与扩展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挖掘并整合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多元价值,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绿色生态环境作为公共品,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更多政策资源投入。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鼓励农业绿色转型的措施,如设立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农业绿色标准体系等,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构建覆盖农业全链条的绿色科技体系。
另一方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缩小城乡经济鸿沟、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4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24WTSCX05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