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执刀 肝胆相照
——访包头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梁鲁

工作中的梁鲁。
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无影灯下的方寸台面,是梁鲁最熟悉的战场。在患者眼里,他是救死扶伤的医者,总能以微创切口破解疑难病症;在医生看来,他是痴迷科研的学者,三十五年如一日执着于科研攻关。“为医而生,潜心科研”,这句话便是包头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梁鲁的真实写照。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梁鲁不断突破,无论在临床诊疗上还是科研探索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医,虽是阴差阳错,但无怨无悔”
“我是阴差阳错走上从医之路的,我原本是想学工科。因为父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就帮我填写了包头医学院。就这样走上从医这条路,可现在看来应该是选对了职业。”回想从医初衷,梁鲁打趣说道。
1990年,梁鲁开始了救死扶伤的行医生涯。彼时,国内医学尚未有如今日新月异的发展,他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普外科患者因病情复杂而无法得到很好地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这让他越来越渴望掌握更多的前沿医疗技术。
“在疑难复杂病例较多的肝胆胰脾外科领域,必须真正掌握‘金刚钻’,才能给患者带去精准治疗。”带着这种信念,他以微创手术引领行医之路,也让微创成为了他的“特色标签”。
“我从基层做起,医生、主任助理、副主任、科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几乎所有岗位我都经历过,摸爬滚打35年,其中酸甜苦辣自己知道,但唯有一点我始终坚定,那就是我愿意当医生!”梁鲁说。
“普外科,已经走在包头市的最前面”
在包头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一科,梁鲁作为团队核心,在推动普外科专业建设的道路上勤耕不辍,使科室微创技术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
“我在普外科见证了科室和医院的发展。目前普外科已经发展成为包头市重点学科,现在正在争创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梁鲁介绍,目前,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包含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肝胆胰科、甲状腺乳腺外科等5个病区。2024年,普外科全年完成手术3200多台。可以说,在普外科这个领域,包头市中心医院已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我是特意来市中心医院找梁院长给孩子看疝气的,这几天刚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特别好。每次梁院长查房都很细致耐心,让人安心。这样医术高超、为人谦和的好医生,我们患者非常信任。”患者家属王先生说。
在梁鲁的心中,患者永远放在第一位。他常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在医治身体疾病的同时,也要温暖他们的心灵。”
2024年4月,70岁的王大爷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一科找梁鲁院长看诊。通过腹部增强CT发现,王大爷后腹膜有一巨大“团块”,已将右侧腹部脏器全部向左上方推挤。梁鲁当即决定亲自主刀,尽快为王大爷实施手术。手术前,梁鲁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和手术演练。经过近3个小时的手术,顺利为患者摘下约5公斤的沉重“包袱”。
手术后,王大爷恢复良好,他不住地说:“是梁院长救了他的命!”肝胆胰脾科直面太多的“复杂”“疑难”,而这只是梁鲁的日常。
“‘医在包头’,重在科研创新”
钩、旋、挑、转……
手术室里,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持夹、持钳,不差毫厘地为患者完成探取、剥离、缝合等动作。真正操刀的梁鲁坐在距离患者大约2米的控制台上。他专心致志地盯着控制台的裸眼3D显示屏,患者腹内的病灶被三维高清内窥镜放大了10倍,医生的视野如同“钻到了病人的肚子里一样”清晰。梁鲁的双手通过两个主控制器,精准遥控机器人的机械臂;双脚通过踩下踏板,操控患者体内三维高清内窥镜的摄像头以及控制手术钳。
“阑尾、胆囊和疝气,是普外科最常见的3种疾病,过去这些手术全部都是开刀,切阑尾、胆结石,患者都得经受将近十公分的手术创面。我们团队一直坚持做腹腔镜,现在我们医院的疝气手术平均一年要做将近400台。”梁鲁介绍,2024年,市中心医院引进了国产5G远程手术机器人,现在已经做了超过40台人体手术,实现了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医院离不开科研,更离不开创新。我们的创新不是说多么高大上,我们就是深耕基础疾病,就是打造优势科室。我认为打造‘医在包头’品牌,重在科研创新,我们的科室、医院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梁鲁说。
作为科室的带头人,梁鲁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强大,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他始终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团队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在他的带领下,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团队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医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青衫执刀,肝胆相照。“医”路坚守三十五载,手握量身打造的微创“利器”,梁鲁将带领市中心医院加速跑进“超微创”时代。
“热爱岗位、热爱生活、热爱患者,这应该是医生最质朴的本能和要求。于我而言,从医无悔、无怨无悔。”梁鲁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祝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