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大地,临沂的移风易俗工作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精神面貌。没有轰轰烈烈的运动式治理,没有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临沂的做法如同春雨润物,在尊重乡土传统的基础上,引导群众自觉拥抱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改革智慧,或许正是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贵探索。
红白事的简办新办,体现了临沂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曾几何时,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攀比浪费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如今,村里红白理事会定下的新规矩,既保留了传统仪式的庄重感,又剔除了不必要的铺张浪费。一场婚礼不再需要掏空家底,一次葬礼也不必背负沉重人情债,这种改变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中真正有价值部分的传承与升华。
文化礼堂的多元利用,展现了临沂人对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过去闲置的村委大院,如今变身为村民文化活动的聚集地。这里既有传统戏曲的悠扬唱腔,也有农业技术的专业讲座;既能见到老人围坐下棋的温馨场景,也能看到年轻人排练现代舞蹈的青春活力。这些空间功能的转变,实质上是农民精神世界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生动写照,乡村文化正在这里获得新的生命力。
村规民约的集体修订,折射出临沂人对自治精神的现代诠释。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现在的村规民约往往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反复讨论。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在妥协共识的达成中,村民们不仅制定出了符合本村实际的行为规范,更在实践中培养了现代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参与精神。这种“接地气”的基层治理创新,让移风易俗不再是外力强加的任务,而成为了村民自己的选择。
临沂的实践告诉我们,移风易俗绝非简单地用新风俗取代旧传统,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创造性的结合点。当改革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些看似顽固的旧习惯旧风俗,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缓慢,但更为坚实;或许平淡,但更为持久。
来源:今日头条·宇宙独一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