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于陕西礼泉。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驻日本、越南等国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1944年春,他从八路军一一五师调到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
当时,驻守利津城的伪治安军二十七团有一名“太上皇”,他就是利津县顾问兼二十七团教导官竹田大尉。竹田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已年近六十,老于世故。他看到利津是个穷地方,生活条件很不好,而且八路军在鲁北各县发起反攻,利津危在旦夕,于是躲到了北平。到1944年8月,八路军已扫清了利津县城周围的日伪据点,呈兵临城下之势,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身在北平的竹田知道利津的处境,更是不敢回去。但日军上司限令他回利津,否则以失职论处。在此情况下,竹田硬着头皮踏上了回利津之路。当行驶到博(兴)蒲(台)公路中段时,中了博兴县一区区中队的埋伏,竹田和伪军全部被活捉。
很快,竹田被押送到了渤海军区。在中方俘虏的日军中,大尉算是高级军官了。敌工科科长符浩怀着既兴奋又慎重的心情去见竹田。一见面,符浩看到竹田头部负伤,缠着白纱布,便问他怎么负的伤。竹田两眼瞪得圆圆的,说八路军口口声声优待俘虏,但做的跟说的不一样。他指着自己头上的伤说是被俘后被八路军打伤的。符浩正要问个明白,站在一旁负责押解俘虏的一位战士说:“竹田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要具体分析。”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回到根据地后,区中队便在村边一个场院里暂息。村里人知道抓到了一个鬼子“太君”,都围着看。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还不到学龄的儿童捡起一块瓦片,猛地一下向竹田的头上打去,竹田头上的伤就是这样来的。符浩听后,觉得这件事对教育竹田很有意义,便请翻译把刚才这段话译给竹田听。符浩趁热打铁对竹田说:“这件事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很值得你深思,为什么一个三尺孩童对日本侵略者如此仇恨?”竹田低头一言不发。后来,经符浩和松木等反战同盟的朋友教育开导,竹田进步还算快,并要求参加反战同盟。
身为敌工科科长的符浩,有感于竹田被俘后的思想转变,提笔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竹田大尉的创伤》,发表在《渤海日报》上,署名为黄木。鉴于文字和故事精彩动人,很快被当地的耀南中学收入《国语选编》。当时焦玲在耀南中学读书,听了国文老师王苇塘对《竹田大尉的创伤》这篇课文的精辟讲解后,被文章打动了,便向王老师打听文章作者黄木的情况。王老师告诉焦玲,黄木的真名叫符浩,是军区的敌工科科长。
此后不久,焦玲调任渤海军区宣传部干事。一个偶然的机会,符浩在演兵场上看到焦玲飞身跳马的英姿,就知道注定一生的缘分来了。几乎与此同时,军区选举模范党员,焦玲榜上有名。符浩深为焦玲的模范事迹感动,诚心诚意地投了她一票。焦玲当选为模范党员,符浩主动去同焦玲握手,对她光荣当选表示由衷祝贺。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握手。从那时起,符浩就坚定又默默地认定焦玲是理想的爱人。

抗战胜利后,符浩已年近而立,组织上很关心他的个人大事,便张罗给他介绍对象。当组织征询符浩的意见时,符浩脱口而出:“我看焦玲很合适。”于是,军区领导通过焦玲的上级宣传队曹队长向焦玲介绍符浩的情况,征求她的意见。虽然焦玲那时年仅19岁,但处世稳重,对于婚姻尤其慎重。虽然她对符浩很崇敬,但她表示还要了解他的家庭和为人。之后,当一切都了解清楚了,符浩便与焦玲结成终身伴侣。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本期录制: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