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师范大学星芒实践服务队前往清远市龙塘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一行实地探访龙塘镇办冲鲤鱼头陶器厂,走入陶器厂中长达70余米的百年龙窑,深入了解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塘陶缸烧制技艺”,体验陶艺制作。

龙窑内部实景 简珮竹 摄
龙窑是窑的一种,因斜卧似龙而得名,窑由窑头、窑室、窑门、火膛、投柴孔、窑尾排烟孔(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内由于高温烧制,形成琉璃态“窑汗”,远观如龙鳞,近看似钟乳。据介绍,龙塘镇办冲鲤鱼头陶器厂,是广东唯一仍坚持使用传统技艺烧制大型陶缸的陶器厂。
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的工艺复杂,以师徒和家族的形式传承。从炼泥、做坯、上釉、烧窑到出窑,每一个步骤都坚持以手工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陶缸晾晒 简珮竹 摄
“做一个完整的陶缸坯基本上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天气不好,晾晒环节的时间还会延长。”据陶艺师冯凭慧介绍,相比现代化的气窑,柴火窑内的火焰运动轨迹更难以捉摸,这使得产品灵动多变,“出窑的过程也是‘开盲盒’的过程,有时会烧制出令人惊喜的成品”。
在冯凭慧的讲解和指导下,实践队队员尝试手工制作陶杯、小花瓶等器皿。在此过程中,冯凭慧介绍了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的传承现状,“目前掌握全套核心技术的老师傅只剩下两位,他们皆已五六十岁了。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不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更是少数。”这让队员们既喜悦于非遗的保护与活化,也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与困境。

实践队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简珮竹 摄
“作为新时代青年,参与‘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走近非遗,我们深感责任在肩。”活动结束后,多位实践队队员表示,应做非遗的“体验者”与“传播者”,通过青年视角讲好龙塘制陶缸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泥土中蕴含的智慧与美。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陈冰琼 郑怡菲 陈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