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普】浅谈中医对产褥期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5 12:50:00    

产褥期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又是一种以精神低落、悲伤哭泣、胆小多虑、孤独无助、烦躁易怒为主要表现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产妇由于生产过后的生理体质发生改变,家庭中角色转变,还要承担照顾子女的任务,有些人不能适应,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精神抑郁、沉默寡言、易激动、情绪波动较大、失眠、哭笑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躁狂、甚至自杀或者杀婴的状态。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生产后4-6周症状明显。中医称之为“产后情志异常”、“产后脏燥”、“产后郁证”、“产后忧郁”。产后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因此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了解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调理,是产妇及家人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需要医生、家庭的配合,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针对此病症有很好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具有独特的优势,副作用小,疗效可靠,采用中药内服、心理疏导及中医外治法等,且不影响母乳。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五脏皆可致郁,但主要与心、肝、脾、肾相关,尤以“肝郁”为主。如果妇人素体气血不足或生产时出血量多,则机体失养,心血不足,心神无以温养,临床可见精神不振、气短乏力、心慌、心悸、懒言、头晕、神志恍惚、悲伤欲哭;产后感受风寒或气虚瘀血不能按时排泄,停聚于子宫,恶露不净,腹痛拒按,败血上冲于心,则烦躁发狂,出现幻觉,如见鬼神;肝主藏血,条畅气机,产后气血亏虚,肝失所养,魂无定所,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烦躁易怒,或者产妇素有肝郁体质,产后脾气更加暴躁易怒;或者产妇湿热偏重,热扰心神,烦躁不安;或因为房劳多产致肝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肾阴不能上承于心,心火偏盛,出现心烦焦虑、失眠多梦等症。产后抑郁症应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其范围包括“产后忧郁”、产后抑郁症和产后精神病。

产褥期抑郁症的预防

孕时就应该干预,了解孕妇的精神状态,提前预防,产前气血不足者应健脾补血,安神;肝郁体质的孕妇应疏肝解郁安魂;湿热偏盛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温热的食物,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肝肾不足者应中药滋补肝肾。

家人应多体谅理解安慰产妇,多给予积极向上的引导,减少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帮助新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产后应避风寒,保持心情舒畅。产后密切观察口渴、恶露、出汗、大便、睡眠等情况,有异常及时调理。

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

产褥期抑郁轻症可不用药物治疗,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多数能自行痊愈。

音乐疗法

多听一些舒缓欢快安神的音乐,把生活节奏放慢。

转情移志疗法

转移产妇的注意力,耐心听她倾诉心中的苦闷,避免情志刺激,引导她想些开心的事情,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药、食物疗法

产后气血不足的可以用制黄芪、党参等炖药膳(鸡汤、排骨汤);或用百合、莲子等小米适量熬米粥食;当归生姜羊肉汤可用于感寒气血不足者。

针灸及其他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选择相应的穴位治疗。主穴为心、肝、脾、肾四经穴位配伍治疗。例如内关、神门、肝俞、足三里、脾俞、太冲、血海、太溪、三阴交等采取相应的补泻手法治疗;可以耳穴压豆调理神经内分泌,主穴肝、心、脾、神门、交感、皮质下。


随着社会对产褥期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多,针对本病的相关研究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产褥期抑郁症结合了产后生理变化与抑郁症基本病机的交叉影响,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从长远角度出发,其多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长期服用,且在改善产褥期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产后抑郁症危及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严重的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塑造,其发病呈上升趋势,需要家庭及社会重视和配合治疗,积极的心理治疗至关重要。中医治疗副作用小,疗效佳,并且可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咨询电话

0431-81869710

0431-80521657

相关文章

【科普】浅谈中医对产褥期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

2025-09-15 12:50:00

幼教人的破局选择|首批早教生不挤幼儿园,偏把课堂“搬”进家庭

2025-09-09 15:26:00

促进家庭和谐!开展“幸福树”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2025-08-24 14:32:00

许昌发文:住院期间给予每天100元或150元扶助资金,扶助对象明确→

2025-06-29 15:04:00

“女童独自在家饿肚子隔窗向路人求助”,合肥通报

2025-06-23 08:59:00

三里屯街道社区治理探索|让外卖骑手感受更多人文关怀

2025-06-20 08:34:00

深圳这个街道“爱·有方”解题基层治理

2025-06-11 19:23: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2025-06-11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