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藏着一位太极拳高手。
他叫史子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科研中的他,参与过“嫦娥钢”的研究,目前正在参与“人造太阳”(EAST)后续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低活化钢研制;生活中的他,曾拿下四个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冠军,在阅读传统文化中找寻科研灵光。
“软”与“硬”
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21年,“天问一号”实现首次火星着陆。
软着陆的背后,都离不开“硬材料”——“嫦娥钢”的支撑。
而这正是固体所的诸多成果之一。
当时还在读博的史子木,参与了“嫦娥钢”的微观组织调控和组织分析工作。聊起曾经对团队的贡献,他谦逊地将其表述为“承担边缘性工作”。
2024年,史子木带领课题组,开始了高强韧钢研发,并参与了“人造太阳”后续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关键结构材料低活化钢的研制。
据了解,新一代材料的应用将让核聚变发电变得更加省钱、靠谱。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低活化钢,将用于核聚变装置第一壁的包壳层,相当于是做太上老君炼丹炉的炉壁。”史子木解释道,这种材料不仅需要兼具高强度与韧性,还必须耐受极端高温环境。
如今团队正在通过优化合金成分,降低材料在中子辐照下的放射性活度,提升低活化钢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和稳定性。
“我们团队加上研究生目前一共有8个人,平均年龄30岁。” 史子木说,目前低活化钢正处在第二轮实验验证阶段,他对于团队研制成功的信心十足。
“退”与“进”
2001年,史子木考入清华大学。他读了如今被调侃为“天坑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原因是专业实践性强,自己“更喜欢动手”。
本科四年中,他拿了四个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太极拳、太极剑项目的冠军。面对记者的惊叹,他将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调侃为“因为厉害的都毕业了”。
为什么会去学习太极拳呢?
原来,小时候的史子木被认为有多动症,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于是就被母亲送去练习太极拳。
在谈到太极拳对自己的影响时,史子木用了“退”与“进”两个字。“太极讲究阴阳平衡,而太极拳的每一个步伐,在前进时往往会先后退。”史子木解释道,这也就导致了他在从事科研的态度上不会很急迫,反而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史子木举了个例子:“在研制某种多孔材料时,本来是打算作为催化剂载体的。但在研制过程中,却发现并不能达到前期的设想。”
这在一般人看来,此时的选择无外乎两种:死磕或者放弃。但史子木却“以退为进”,选择将现有成果进行合金化,将其运用到生物材料的研制中。
“我很不认同‘科研失败’这个词,用‘实验结果一般不符合自己的设想’形容可能更合适。”史子木往往将科研过程视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另辟蹊径的探索,还是过程中的体悟、教训都是其中一部分。
史子木的这些独特认识来源于太极,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阅读大量经典著作,成了一名文理兼修的杂糅型科研人才。
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吗?
史子木给出的回答出人意料:不希望未来的自己是设想中的任何模样,人生最好不要有剧本。(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