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时代的变化,今天的海派文化正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激发出新的活力与价值。今天,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的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五期活动中,学者和艺术家围绕“时代之变与海派之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海派走到今天意味着什么、海派的发展与趋势是什么、文化界应该如何作为?一场思想的碰撞凝聚成对“海派”与时俱进的认知,有助于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上海城市精神、抓住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机遇。
“海派”概念始于19世纪中期的海上画派革新,开创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传统。这一文化基因历经百年演进,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生命力。
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翔把海派定位成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很多艺术品种的起源地,包括油画、水彩、粉画和近代雕塑、版画等,比如土山湾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油画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海派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它与生活、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它追求的是社会职能、社会功能,对当时社会的转型变革、对当时新价值观的推广和知识的传播以及怎样向现代化迈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人应以海派文化为自豪,还应用海派文化里优秀的东西来滋养自己,作为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今天,我们谈论‘海派’时,实际上是在谈论‘海派’最宝贵的思想遗产——创新精神。”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认为,文化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挺进,攀登高峰尤其需要勇气,因为创新本身需要勇气。当下一些青年艺术家用全新的创作方式解读社会环境与国际事件,甚至让人看到了早期上海左联艺术的精神,这样的艺术作品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海派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开放包容”的,在艺术领域更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来认识新现象、培育新生代,因为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里的“人”指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个具象的人。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主任、画家洪健则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思考“海派”。他说他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上海的一些城市建筑,他画建筑并不光在意建筑不同的形态,而是更加在意城市的精神表现。他试图以城市建筑主题切入,带出一些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和一些对城市人精神状态的表现,并且在色彩中吸收了许多西洋绘画的特点。 “每个艺术创作者都脱离不了社会状态和社会背景,我小时候接受过传统花鸟人物画训练,也学过西画,在接受两方面教育的过程中,渐渐将两种艺术理念融合。我一直关注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人的审美转变,我的作品所表现的正是这种转变,也许从中就能管窥这个时代‘海派’的样貌。”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看来,海派文化是一个生长的、动态的概念。他梳理了海派文化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蚕蛹期”,其使命是突破、是对于清代绘画传统的突破;第二个阶段是“春蚕吐丝期”,是一个美学崛起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海派不仅与京派并立于文坛,更是在文艺创作、美学思潮、思想观念等方面充分涌现出上海特征,是文学艺术最富于中国早期现代性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建构期”,海派开始更深地融合文学、艺术、文艺思想、城市文明等。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可能还未能命名,未来能否织成一整幅的彩绸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而我们的文化追求必须与城市更新之间建立一种更自觉、更有机的共生共融关系,才能让海派文化矗立于现代中国文明之林。

原标题:《今天的海派,意味着什么?》
栏目主编:黄玮 题图来源:柳友娟 制图 图片来源:摄影 栾吟之;修图 金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栾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