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海龙街道凤池社区地处广佛交界的城中村,凭借创新的“警网融合”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治安洼地”到“平安样板”的华丽转身。
凤池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缩影。随着商贸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和跨城居住人口的激增,社区面临着流动人口管理难、矛盾纠纷多发、治安压力大等挑战。传统“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局面,居民对高效治理和精准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凤池社区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社区民警和网格员各自为战,信息不通、资源分散,小问题常常拖成大矛盾。”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凤池村
创新“1234”工作机制,凝聚多元治理合力
2024年,在海龙街道党工委统筹下,凤池社区创新推出“1234”警网融合工作机制,通过阵地、队伍、职能、联动的全方位融合,构建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

警网融合工作站
一个站点打造治理枢纽。“一个站点”即警网融合工作站,是警网融合工作的核心阵地。走进警网融合工作站,警务室、调解室、共享法庭等功能区井然有序,这里既是民警的执勤点,又是网格员的办公地,更是居民的“解忧站”。“以前办一件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走进工作站能‘一站式’解决。”居民林阿姨说出了阵地融合带来的便利。
两支队伍拧成一股绳。打造综合网格队与党群服务队的“双引擎”配置。专职网格员与社区民警同组巡查、信息共享;党员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结对服务,形成了“专业力量+红色细胞”的治理矩阵。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使问题发现效率提升40%,处置时效缩短60%。
三个融合释放乘数效应。“三个融合”包括阵地融合、队伍融合和职能融合。通过数字赋能,社区将17个部门的治理需求整合进“一张网”。网格员手持终端可实时上传隐患信息,系统自动派单至责任部门,社区居委借助平台了解居民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动态管理、隐患排查、纠纷预警和服务投放,形成“采集-上报-处置-反馈”闭环。2024年累计处置各类问题321件,办结率达98.5%。

网格员制作的“一图一表一册”
四个联动织密平安网络。“四个联动”涵盖基础信息联采、风险隐患联治、矛盾纠纷联调、走访服务联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让基层治理焕发新生。在某次巡查中,网格员发现出租屋违规存放易燃品,通过平台“吹哨”后,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30分钟内联合处置,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这样的快速响应已成为社区常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专职网格员联合其他部门开展巡查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书写平安和谐幸福答卷
一年来,凤池社区以警网融合为支点,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实现了治安环境、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三提升”。
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5.2%,盗窃案件减少10.5%,652栋出租屋实现智能门禁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6%,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居民满意度测评从82分跃升至95分,多个物业业主主动申请加入治理体系。

社区警长联合网格员、社区居委干部及社区党员志愿者、安全卫士志愿队开展反诈骗宣传
此外,534名楼栋长成为自治骨干,“安全卫士志愿队”“环境整治志愿队”等社会组织涌现。社区还创新推出“合伙人计划”,吸引企业认领服务项目,形成了“警网牵头、社会参与、居民共治”的生动局面。
持续深化治理升级,打造智慧治理样板
据悉,凤池社区将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治理样板。
一是机制创新。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治理资源,实现“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转变。
二是科技赋能。数字平台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智能预警实现未诉先办。
三是群众参与。积分激励、荣誉表彰等机制有效调动了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