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建:艺名唐潮,四川遂宁射洪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遂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射洪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近五年主要创作成果:
漫画作品《拐点》入选四川省第十四届漫画双年展,国画作品《高塬秋逸》参加四川省“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四川省第三届七市美术联展”并获优秀奖,国画作品《蜀道春色》入选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视觉艺术精品展,漫画作品《走麦城》入选四川省第十五届漫画双年展,国画《古镇系列之一》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国画《古镇系列之二》入选“吉光凤羽”全国国画油画美术作品展,国画《写生拉萨河》入选第五届“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画作《写生拉萨河》。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乡风墨韵-第五届中国画作品展”传来喜讯,遂宁市射洪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唐潮的国画作品《写生拉萨河》成功入选此次展览。
电话联系上唐潮时,他正在山西省吕梁市写生。
“黄沙腾起晋歌扬,这里很值得花上一段时间来静心写生。”唐潮爽朗地笑着。来山西快10天了,与蜀地迥然不同的风景、气候、建筑给了他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灵感。他徜徉其间,体会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寻找着可能付诸笔尖的素材。
谈到入选“乡风墨韵-第五届中国画作品展”的国画作品《写生拉萨河》,唐潮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些在雪域高原的日子。
去拉萨
感受高原独特的文化磁场
2024年10月,唐潮的彩墨作品《古镇》入选了中国美协主办的“吉光凤羽”全国国画油画展,此次入选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题材中寻找突破。
回顾着自己的艺术探索轨迹,唐潮萌发了去青藏高原创作的念头。
“高原独特的文化磁场始终吸引着我——那里的建筑肌理、人文气息与内地风物形成鲜明对比,恰似在宣纸上谱写另一部视觉史诗。”
在许多人眼里,西藏是神秘而圣洁的。这片雪域高原仿佛有着一种力量,将人们的身心从泥沼里拔出来,这里的风都能吹得人心里的杂念一点点消散。
唐潮说,他也想去寻找一番。于是,去年10月底,他带着画箱和满心的向往踏上了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在拉萨河流域开启了为期10天的深度采风。
“这既是对自己创作疆域的拓展,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唐潮总结着自己的西藏之旅。
为了让这趟旅程不留遗憾,唐潮笑言,创作过程堪称一次全方位的艺术修行。
“为了适应高原气候,我提前3个月进行了体能储备,每天跑步训练增强心肺功能。”这是生理层面的准备,而在艺术准备上,唐潮花了很长时间系统研读了藏族建筑图志、唐卡色谱等,对藏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
用原始色块与粗肃线条
与藏地和高原对话
落地拉萨,这里明快浓烈的色彩让初来乍到的唐潮眼前一亮。
蓝天下,刺眼的阳光将雪峰、白墙、红墙与经幡淬成浓烈的蓝白黄红色。这里的美使人不得不甩开温润的内地笔法,逼着人用最原始的色块与粗肃线条与拉萨、与高原对话。

唐潮(右二)在拉萨写生。
唐潮暗自为自己的决定叫好:在这里,一定能画出不同以往的作品。
实地采风的10天里,唐潮克服了走路累、呼吸急促、头疼等高原反应,足迹遍布着拉萨河两岸:清晨在墨竹工卡记录民居的晨光投影,正午于甘丹寺捕捉白墙与绛红帷幔的色彩碰撞,黄昏时分在大昭寺八廓街速写转经的人潮。
日光在拉萨城里是慷慨的,从早到晚,毫不吝啬地倾泻下来,晒得人皮肤发烫。而这样的日光,又总能让那些颇具民族风情的建筑蒙上一层金黄的光,变得唯美而不真实。
唐潮携带着画具,走走停停。每到一地,他便寻一处僻静的角落坐下,摊开纸笔,将眼前景象描摹下来。
“我特别关注藏族建筑特有的梯形窗框、五彩经幡的韵律排列。”唐潮久久注视着前方,那些藏地建筑遥遥地立着,白墙红窗,被阳光照得发亮。不时有藏族群众从面前走过,影子短而黑,紧贴在脚边。他想把每一个画面都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
下午时分,拉萨常常起风,吹得画纸哗哗作响。远处,经幡翻飞,五彩的颜色在空气中划出无形的轨迹。一个个独特动人的场景,让唐潮有创作的冲动,并留下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虔诚而自由
神奇雪域馈赠佳作
高原风景辽阔美丽,却也多变、难以捉摸。唐潮回忆起了某天在帕邦喀写生的惊险经历。
“那天原本晴空如洗,古堡的金顶在蓝天下熠熠生辉,我们正在勾勒建筑轮廓时,高原天气骤变——雷鸣在山谷间炸响,狂风将颜料盘掀翻,胡豆大的冰雹劈头砸下。”面对这瞬息变化的天气,唐潮有些懵。身旁的师父,著名军旅画家敬庭尧老师却淡定如常:“这不正是雪域的神奇馈赠?”
或许到了雪域高原,人们的内心也变得宽阔而自由。气定神闲的老师感染了唐潮,他重新坐了下来,以画板为盾,用冻僵的手指继续捕捉风雨中建筑的雄浑气韵。这种直面自然的精神洗礼,让归来的创作过程充满激情,五联屏的衔接处理借鉴了藏式经折装的形制,又在传统皴法中融入现代构成意识。
“这件五联屏的诞生堪称‘十月怀胎’。”唐潮笑着说,在拉萨为期10天的写生有了粗勾勒的线条后,回到遂宁,再进行精雕细琢,“从素材整理到笔墨推敲,前后历时两月有余。”
最终,《写生拉萨河》的画面既呈现拉萨河边层叠错落的藏式院落,又以散点透视法将大昭寺的烟火气融入同一时空,试图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觉画卷。
对于作品入选国展,唐潮感恩之余,也很认真地思考着其打动评委的“触点”。
“这件作品的突围或许可归结为‘三个突破’:在形式上,将传统竖屏改为横向条屏纵向排列形成特殊的视觉张力;在语言上,以漫画思维重构写生素材,如将建筑归纳为不同的几何符号;更重要的是精神维度的突破——不刻意追求异域自然奇观,而是通过民居的几何美感、寺院墙面的岁月包浆,传递藏地文明的内在生命力。”
唐潮从心里希望,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观众不仅能感受雪域风物的视觉震撼,更能体悟到传统水墨在当代语境的转化可能,在看似随性的笔墨间,触摸到那个既古老又鲜活的西藏。
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唐潮坦言:“是条充满荆棘的野径。”少年时因家境所限,只能对着中国传统绘画经典课本《芥子园画谱》自学,用旧报纸临摹古人的画作。
“幸运的是,我的艺术之路并不孤单,遇上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是他们教我在艺术上守正创新,稳步前进。”谈及此,唐潮倍感幸运。
如今,49岁的唐潮即将迎来知天命之年,他说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仍然执着。“每日晨课临习优秀画作,定期深入生活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最本真的图景。”
艺术之路,对于执着于此的人们而言,是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唐潮说,惟愿以笔墨为舟,载观者同游精神的高原。